
創立50年的漢翔航空工業是全球5大發動機公司主要供應商,在2018年取得政府近700億的「國機國造」合約後,可望帶動台灣航太產業全面起飛。注重產業發展之餘,漢翔從不忘節能減碳的重要性,於2013年全面建立能源管理系統,讓高碳排的航空業,航向環境友善藍海。
文╱梁雯晶 圖╱蔡宗昇

身為空軍航空工業局、航空工業發展中心的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曾經分別隸屬國防部、經濟部的管理,從1996年轉為國營事業,開始跨足民用飛機市場,並在2014年轉為民營公司。
「過去漢翔在國家的制度下,大部分為任務導向、年度預算制的經營模式,直到5年前轉為民營化後,必須自負盈虧,因此無論制度、營運模式、同仁思維上都有重大的轉變──脫離國家的保護傘後,公司需要持續增加產能,並降低營運成本才能邁向永續經營。」漢翔副總經理何保華坦言,過去隸屬於政府單位時,能源的管理著重於生產設備的安全性能,而非運轉效能的管控,因而容易忽略能源的使用效率。

何保華也提到,過去航太產業的獲利思考模式為「成本+利潤=售價」,目前在全球市場的競爭下,售價成為廝殺激烈的紅海,獲利模式已顛倒為「售價-成本=利潤」,在產品售價的提升空間非常有限的情況下,生產成本越少,能獲得的利潤愈高,「成本是我們非常重要的考量,能源管理系統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面對國際市場的迅速變幻及環保意識的興起,不僅經濟部要求產業大用電戶須達到每年節電1%的目標,歐美客戶亦注重合作公司在企業社會責任及綠色環保的落實程度。如何降低生產成本、支持友善環境,提升企業在國際間的競爭優勢及企業形象,是身為航太產業龍頭的漢翔亟需思考的重要營運策略。
建置績效量測監視系統 管理能耗指標SOP
2013年,漢翔接受經濟部工業局的輔導,陸續在台中廠區、沙鹿廠區、岡山廠區建置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何保華說明:「過去我們將能源管理視為設備安全維修的範疇,但強化營運成本的概念後,漢翔便主動推動能源管理相關舉措。」
何保華表示,導入能源管理系統的第一步,漢翔首先盤點生產及耗能設備,將18項重大能耗設備、天然氣用氣量全數資訊化;蒐集數據資訊後,再根據各項設備及製程建立能耗指標管理,並成立能源管理小組,與各生產部門進行溝通調整,落實指標管理SOP;最後將資料匯整至「能源績效量測監控系統」,讓能源管理小組即時掌握設備能耗與效率狀況。
當系統評估用電量可能會超過與台電的契約容量時,系統會即時預警,能源管理小組可藉調節設備運轉負載,分散尖峰與離峰用電,除更精準掌控用電量,也能避免鉅額的罰款。「此外,這套系統能發揮風險預知的效用,一旦電力即將超過系統負載預警時,我們可以立刻啟動過電流保護電驛,預防供電設備超載,引發設備損壞的危機,確保用電安全性。」何保華說明。
在導入能源管理系統時,漢翔正值民營化的交接時期,何保華表示,對於能源制度的變革,同仁在心態上難免有疑慮,但後來發覺能源管理系統能協助公司的生產運作及安全管理更加便利,經過兩年的陣痛期,管理制度逐漸在各廠區上軌道。「因為有系統的即時監控,以及指標與SOP的建立,同仁不用再像過去一樣,每天打電話詢問何時開機、何時運作,而當用電快要超標時,系統也可以自動降載,不會影響生產進度。」何保華補充,不僅是同仁對能源管理有切身的感受,負責管控全廠區耗電的能源管理小組,每3個月會與經理以上層級的主管開會,讓公司能適時根據用電情形,檢討並調整需電量的控制。
導入預知保養觀念 提升安全保障
隨著業務量每年增長,漢翔的用電量亦年年攀升。精準地掌控設備用電,並定期檢測提升運轉效能,便成為能源管理的關鍵。
漢翔根據能耗指標,量測廠區生產設備的用電效率之後,著手保養優化及逐年更換耗能的老舊設備。例如生產設備中最耗電的冰水主機、空壓機及廠區燈具等,每年皆定期量測效率,以便安排保養時程、維持設備良好運轉效率。
何保華表示:「過去我們其實沒有『預知保養』的觀念,通常是機器設備出現問題時才知道要維修。」在導入能源管理系統後,漢翔已能準確掌握廠區設備運轉狀況,並培養機器保養的觀念,有效提升設備運轉效率。如岡山廠2015至2019年節電率累計達13.64%,平均節電率為2.79%,節省電費1,500萬元;台中廠節電率累計達到11.18%,平均節電率2.34%,節省電費2,766萬元,相當可觀。
除了能降低用電成本,航太產業「安全性」的考量,占有絕對重要的地位。能管系統對於安全的保障,也能起到防範未然的作用,降低故障停工的損失,健全公司的營運制度。「如此一來,當面對國際客戶時,將能彰顯漢翔在企業社會責任的努力,提升爭取訂單的機會。」何保華堅定地說。
強化廠內設備的整體效能、降低能源的耗損外,漢翔也不遺餘力推廣其他相關節約能源措施。像是在岡山、台中廠區的屋頂設置太陽能光電設施,降低廠房內部溫度3度,節省冷氣電費,額外達到省電功效。廠內的能源管理讓營運無後顧之憂,漢翔已積蓄更大的能量向外躍升,何保華說:「展望未來,漢翔期待藉由能源管理系統的提升,精實內部生產體質,降低能源使用及對環境的衝擊,絕對是企業創造及永續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