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特殊鋼材、高純度銅線材的製作過程高耗能與廢料的產生,如何搭上世界環保風潮的列車,儼然成為華新麗華在拓展產業之際,最重要的課題之一。看華新麗華如何在能源管理系統的幫助下,找到降低能耗的希望之光!
文/凃心怡 圖/蔡宗昇

小至螺絲帽、便當盒、電腦零件,大至遊艇傳動軸、工業用桶槽等,生活中四處可見不鏽鋼的蹤影。以生產電線電纜啟業的華新麗華股份有限公司,創立至今已經超過半個世紀,在台灣、中國、馬來西亞等地設有12個廠,其中銅線纜在早期點亮每個家戶的光明、通訊線緩解遊子的鄉愁,不銹鋼長條類產品的生產量傲居世界前茅,無疑是電線電纜業與特殊鋼產業的領導品牌。
「看到窗外那條天然氣管了嗎?這條管線是特別從中油拉過來給華新麗華使用的。」在華新麗華工作年資已有27年的安全衛生室處長陳國輝坦言,不銹鋼產業對於電力與天然氣的使用,遠遠超過於其他產業,攤開成本報表,姑且不計原料、人力等成本,光能源使用就占了總生產成本的30~40%。以華新麗華最大的鹽水廠計算,一年就要耗用3億多度的電力,以及近3千萬立方公尺的天然氣,「我們可以說是能耗大戶!」

整合各廠 找尋能管最佳解方
如何提升公司的競爭力,一直是企業往前推進的著力點,而降低能耗,便成為華新麗華的第一首選。為此他們特別成立環安衛管理委員會,光是台灣4個廠就有將近40名員工投入在環境安全衛生的處理事務,每年也邀請各廠區負責同仁提出能源改善方案。然而同仁大多只能提出更換LED節能燈管,或是建置太陽能板等計畫,「大家一開始只能想到這些可看見的小細節,卻沒有想過該如何將節能與生產製程結合,這樣即使換再多燈管、裝再多太陽能板,也沒辦法提升產業競爭力。」陳國輝處長說。
尤其各廠設置時間不同,能耗監測條件也有所差異,「例如台中廠建置得較晚,要導入智慧電網系統就比較簡單,但像是1992年設立的鹽水廠就有設備老舊的限制,其他更舊的廠區就更不用說了。」因此華新麗華始終無法有效進行全體能源管理整合,一直到兩年前,他們決定踏出那關鍵性的一步——導入由工業局輔導建置的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
設備盤查加上改變工作模式 降低能耗有一手
透過能管系統的量測與分析,各廠區的能耗地圖一目了然,替廠內同仁執行節能的下一步描繪出基礎概廓。例如團隊透過耗能設備盤查,發現鋼鐵廠最大耗電設備為電弧爐,占全廠用電60%以上,「因此我們嘗試縮短下料的時間,將每次桶料的下料時間距離縮短,結果不僅能降低能耗,煉製效率也提高。」陳國輝處長笑言,他們不花一毛錢,只是改變下料與送電模式,就能有效的降低能耗,再加上調整電爐送電模式,預估每月可降低7萬多度用電。
在盤查過程中,團隊也發現到楊梅廠的銅熔爐是瓦斯耗量最高的設備,於是他們採用與電弧爐一樣的更改下料方式,將原本一疊一疊銅板入料的方式,改為將銅板拆散再下爐,空隙更多,燃燒速率增強,自然就交出了降低10%能耗的好成績。
陳國輝處長表示,除了運用專業背景的解析,找到有效降低能耗的方式,華新麗華也積極與設備廠商合作,引進純氧燃燒機。「以往為了讓甲烷跟氧可結合燃燒,我們都是以天然氣灌入空氣來進行。但是空氣裡面氧含量僅有20%,其餘皆是氮,如此一來等於空燒了許多氮,還產生溫室氣體的氮氧化物。」於是團隊改用送入純氧的方式與天然氣結合,不僅不會耗費太多天然氣,同時也能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
此外,楊梅廠也增購電表、電量校正與智能控制軟體,並增加空壓管線測漏等量測儀器,透過數據分析,找出機械設備的最佳生產參數,例如將空壓設備機台輸出壓力由6.8 kgf/cm2調降至5.8 kgf/cm2,並分流設置增壓缸,據統計,每年可以省下50萬元以上電費。在收集數據方面,華新麗華也擺脫過往採用人力抄表的方式,逐步建置全廠電力品質監控系統,不僅可以減省人力配置,還能有效提高數據的精準度,預計在2019年完工。
落實綠色生產 廢料循環再利用
不只是在生產過程中,逐步降低對能源的依賴,華新麗華也從原料端下手,致力於源頭減量、廢棄物回收再利用。
「端看廢鋼收購價格,我們盡量回收廢鋼加入原料當中,最低用到50%,最高可以用到90%,平均下來就有70%。」陳國輝處長表示,將廢鐵、廢鋼及合金鐵經電弧爐高溫熔煉後製成鋼材,以減少礦物的開採,這在華新麗華的製程中,已是行之有年的作法。
秉持「好,還要更好」的信念,團隊積極從其他製程中找出循環再利用的線索,例如廢酸處理,引進奧地利製的「ARP廢酸再生系統」,讓酸洗過的廢酸得以重複回收再利用,「過往我們都是加入石灰合成污泥,再交給清運業者。」陳國輝處長計算,經由這套回收系統的輔助,過往一個月要清運2,400噸的污泥,至今已經減半至1,200噸。如廢氣處理增加,藉由奧地利製處理設備SCR,使黃煙完全消失。
「十幾年前因為酸洗的關係,我們這裡的天空常有一股黃煙,但是現在絕對看不到了。」抬頭望天,陳國輝處長的表情有著滿足與欣慰,ARP廢酸再生系統帶來的不僅是成本的降低、廢棄物的減少,就連廠區上方的天空都得以回歸原先的湛藍清澈。
除了在廠內落實廢物利用的製程,華新麗華也自詡成為「帶動綠色供應鏈及擴大綠色產品供應」的重要推手,不僅購入電子業污泥所煉製出來的人造瑩石,取代原本煉鋼過程中所需要的天然瑩石,也將廠內的氧化碴、還原碴等爐碴,研發製作成三分石與六分石,提供給鋪路業者加入鋪路原料中使用,偕同其他產業鏈朝向創造共享價值CSV的目標邁進。
這些年來,華新麗華投入數億元的資金進行環保設備系統的改善與新設,不僅替企業的競爭力添磚鋪瓦,同時也善盡企業社會責任,遠眺未來,陳國輝處長期許他們能做得更多,「現在我們朝『企業健康責任』(CHR)的目標邁進,在物料再生利用、降低生產成本之外,也能讓員工有個良好的工作環境,一同為企業競爭力加分。」